近年來,安徽省亳州市持續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,樹牢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發展理念,不斷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,生態環境明顯改善。
一是造林育林筑牢屏障。扎實推進江淮運河生態廊道建設,道路林網、河流林網、農田林網和村莊林網建設,“四旁四邊四創”“五小園”建設,以及義務植樹、礦山復綠等造林綠化活動,持續推進增綠補綠,筑牢生態屏障。同時,全面加強森林撫育、退化林修復等森林經營,提高林地生產力,提升森林生態產品供給能力!笆濉币詠,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47.88萬畝、森林撫育36.98萬畝。
二是加強林業資源保護。建立健全“四級林長”責任體系,強化“林長+檢察長”“林長+警長”協作機制,實現巡林治林護林全覆蓋。印發了《亳州市打擊毀林專項行動實施方案》《亳州市森林督查暨林政執法綜合管理系統案件查處整改“清零”工作實施方案》等文件,不斷加強森林資源監管,依法打擊違規破壞森林資源行為。自2013年以來,亳州市開展了打擊毀林專項行動和四期森林督查,共立案139起。同時,深入推進林木采伐“放管服”改革工作,嚴格執行森林采伐限額制度;持續加強森林防火和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,實現了森林火災及有害生物成災率“零發生”。
三是規范管理濕地資源。目前,亳州市有濕地公園4個,分別為利辛西淝河國家濕地公園、渦陽道源國家濕地公園、蒙城北淝河國家濕地公園和利辛闞澤省級濕地公園。2020年,按照國家和省統一安排部署,亳州市對自然保護地進行整合優化,4處濕地自然公園經整合優化后,總面積為43068.15畝。同時,加強對濕地公園的巡查及規范管理,各濕地公園均制定了《巡查制度》《宣教制度》《巡護員管理制度》《野外巡護監測制度》及《濕地公園管理辦法》等文件,建立濕地保護長效機制。
四是建立生態補償機制。亳州市林業局聯合市發改委等多部門印發了《亳州市建立市場化、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行動方案》,將市場化、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納入年度工作任務,加強監督考核。亳州市已于2020年建立完善了公益林生態保護補償機制,由渦陽縣、蒙城縣、利辛縣政府負責,將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標準每畝提高6元,市級財政按每畝2元給予補助。目前,市級補助資金已作為常年安排項目納入年度預算并嚴格執行。同時,統籌推進生態保護和耕地質量提升,加強土地整治過程中的生態保護,轉變補充耕地方式,探索建立健全耕地保護補償機制,加強對耕地保護責任主體的補償激勵。
五是加強礦山生態修復。編制了《亳州市廢棄礦山修復規劃(2016–2020年)》,“十三五”期間全市計劃修復廢棄礦山82座,修復面積7196.85畝;實際修復礦山86座,修復面積8528.70畝并完成驗收銷號,超額完成目標任務。2022年,亳州市啟動了《亳州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(2022–2035年)》編制工作,印發了《亳州市2022年度廢棄礦山治理工作實施方案》,按計劃有序推進剩余廢棄礦山的綜合治理工作,并印發了《亳州市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管理制度(暫行)》,明確廢棄礦山生態修復責任主體,加強項目全過程監管,確保項目實施質量及修復效果。同時,印發《亳州市2022年采煤沉陷區礦山生態修復和耕地復墾目標任務通知》,按照“政府主導、企業主體”的要求,堅持“誰破壞、誰治理”“邊開采、邊修復”,因地制宜推進采煤沉陷區生態修復治理500畝,并建立定期調度、通報機制,強化在建生產礦山治理責任落實,切實提升沉陷區生態環境質量。
推薦閱讀:
四川阿壩持續推進草原生態修復治理
福建詔安持續加強林業生態環境保護
湖南在全國林草生態綜合監測工作會議上作典型發言
重慶全面啟動森林草原濕地生態系統外來入侵物種普查
(來源:安徽省林業局)